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吕文琦 股市上半年长红支撑A股上市险企交出亮眼答卷。 2025年上半年,A股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781.93亿元,同比增长3.7%。投资端成为主要支撑,总投资收益达3673.77亿元,增幅近9%。 截至2025年上半年,五大A股上市险企的权益投资规模显著扩容。整体来看,股票持仓约1.85万亿元、基金持仓约8400亿元,合计近2.7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比重升至13.6%,较去年同期继续走高。 这一趋势背后,既有资本市场回暖的行情驱动,也与监管“长钱长投”的政策导向相呼应。 多家险企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直言,当前A股估值优势与长期发展潜力兼具,具备较强的中长期配置价值。未来将逐步提升权益资产比重,在高红利与成长性的股票上寻求投资机会。 上半年险资如何布局? 从整体趋势看,险资的股票与基金配置均保持较快增长。 截至6月末,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的股票与基金投资占比分别为13.6%、12.6%、11.8%和10.7%,相较去年底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最高增幅达到2.7个百分点。新华保险的占比虽小幅下降0.2个百分点至18.6%,但依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若仅从股票投资来看,五大险企合计持仓超过1.8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超过4000亿元。其中,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的股票投资占比分别为11.6%、10.5%、9.7%、8.7%和5.4%,整体呈现上行态势。 中国人寿上半年新增权益资产配置超过1500亿元,中国人保则披露,其A股投资规模较年初提升26.1%,在总投资资产中的占比增加了1.2个百分点。新华保险则延续去年明显增配的趋势,截至二季度末,股票市值升至1992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11.6%,较年初进一步提升。 险资加速入市一部分原因是低利率环境下,固收类资产收益承压,加之新会计准则带来估值波动管理的需求,迫使险企加大权益配置以改善长期回报结构 在新会计准则下,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股价涨跌直接进入当期利润,带来较强的利润波动;另一类是“通过其他综合收益(OCI)计量”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不进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使利润表更稳定,但净资产会随市值同步起伏。 从OCI占总股票的比例看,中国平安的OCI占比高达64%,中国人保也有46%。这也是为何在中国平安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该公司副总经理、首席财务官付欣表示平安高比例的OCI配置目前有约600亿元浮盈未体现在利润表中,拖累归母净利润。 中国太保处于中间水平为34%,而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的占比为23%和20%,更多股票投资被归类在交易性科目,投资波动更直接体现在利润表。 另外,监管层不断疏通制度通道,鼓励“长钱长投”,为保险资金提升权益比例扫清障碍。 事实上,上市险企的投资动向也映射出行业整体的投资布局。监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人身险公司持有股票市值已达2.8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超过6000亿元,增幅高达26.7%,显著跑赢整体资金运用余额的增速;股票资产占比亦创下自2022年有数据以来的新高。 继续看好市场 […]
个人消费贷“国补”今天开启,每家贷款机构最高贴息3000元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9月1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正式落地。 据了解,参与贴息政策的机构包括6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等5家贷款发放机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大部分机构已完成系统开发并测试到位。 据大河财立方报道,目前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贷款经办机构已在手机银行上线关于办理个人消费贷贴息业务的相关细则,部分机构还特别设置了“贴息专区”。除了贴息时间、贴息范围等基础信息外,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明确了可享财政贴息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 据新闻晨报报道,部分9月1日前已申请的贷款也可以享受贴息。某国有大行相关人士解释:“原来有申请的消费贷款,在资金未用完的情况下,9月1日后实际消费部分仍可继续贴息。”这确保了政策连贯性。 8月12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若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识别消费交易信息,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贴息范围涵盖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 贴息标准为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按符合条件的实际用于消费的贷款本金计算,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的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据新华社报道,面对大额财政补贴,资金用途监管也成为市场关注重点。多家银行在公告中均提示合规使用贷款资金,工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建议优先使用放款账户进行消费。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等还警示了套取贴息资金要承担的后果。另外,对相关部门审核未通过或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银行将按规定扣减或追回。对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纳入个人不良征信记录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零售之王”招商银行详谈零售:保持战略坚定和战术清醒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何柳颖 界面新闻编辑 | 王姝 9月1日上午,招商银行召开2025年中期业绩线上发布会。 招商银行行长王良、招商银行副行长王颖、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招商银行副行长雷财华等高级管理层出席会议,并就经营业绩、零售业务发展、债券投资等市场关注的话题进行了回应。 谈净息差:未来趋势可控 2025年上半年,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99.69亿元,同比下降1.72%;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749.30亿元,同比增长0.25%。 与今年一季度相比,营业收入同比降幅有所收窄,且归母净利润增速由负转正,这部分得益于期内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了8.56%,为246.23亿元。 图源:招行2025年中报 “一季度我们经营压力巨大,主要是1月1号开始贷款重定价,使息差降幅进一步加大,对我们的营收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通过上半年二季度经营情况看,呈现出二季度好于一季度的态势。我们分析三季度和下半年整体情况,相信会实现稳中求进,逐季向好的发展态势。”王良表示。 从收入组成看,净利息收入依然是收入“大头”,今年上半年,招商银行实现净利息收入1060.85亿元,同比增长1.57% ;实现非利息净收入638.84亿元,同比下降6.73%。 非利息净收入中,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76.02亿元,同比下降1.89%。其他净收入262.82亿元,同比下降12.88%,成为主要拖累项,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8.19亿元,主要是债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减少和非货币基金投资分红增加导致公允价值减少,该项去年同期为22.86亿元。 净息差1.88%,同比下降12个基点,较2024全年下降10个基点。从行业看,该净息差水平处于较高水平,在42家A股上市银行中,仅次于常熟银行的2.58%。从季度看,二季度净息差为1.86%,较一季度下降5个基点。 “我用三句话来形容当前招行息差的特点:绝对水平领先,相对变化承压,未来趋势可控。”彭家文表示。 彭家文具体解释称, 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招行高于平均水平46个BP,这是绝对水平领先。 相对变化承压方面,彭家文介绍,除了贷款利率下行等银行业共同面临的息差承压因素之外,招行也有一些个性化因素。 彭家文称,招行的存款成本下降空间会更小一些,因为存款成本非常低,进一步下降的压力更大;从贷款看,招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比最高,存量的利率下调对该行影响是最大的;从资产结构看,历来招商银行零售贷款占比达到50%以上,零售贷款收益相对较高,尤其是信用卡贷款,如果零售贷款增长需求不足,相应对整个资产结构的收益带来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未来而言,彭家文强调,总体来看虽然承压,但也有有利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的确定性在增强,这会支撑信贷需求,比如国家各个层面出台的提振消费措施,对零售贷款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
上半年股价何以接近翻倍?经营指标何以显著改善?中信金融资产管理层回应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安震 9月1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融资产”,02799.HK)召开中期业绩发布会。 此前公布的半年报业绩显示,中信金融资产实现总收入402.21亿元,同比增长21.1%,实现归母净利润61.68亿元,同比增长15.7%。截至6月末,资产总额10109.3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6.05亿元。 如何看待股价取得显著超额收益 中信金融资产总裁李子民在谈到公司股价表现时对界面新闻表示,业绩是股价的基础,2023年公司经营业绩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则取得了近6年来的最好成绩,今年上半年主要指标超预算完成,展示了强劲连续的发展态势,反映到股价上,2024年公司股价全年上涨62.5%,今年上半年又大幅增长96.92%。今年公司2月份入选恒生综合指数等7项指数,8月份再次又入选MSCI中国指数等国际资本市场重要指数,应该说三年的综合业绩表现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李子民表示,管理层认为公司市值的良好表现是内外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部是指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下,市场对中国资产的重估,对不良资产行业价值带来重塑。内部则是指公司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内在价值的挖掘,以今年上半年的经营管理为样本,有几个重点: 一是主要经营指标数据明显改善。 二是主业核心能力,即不良资产主责主业是主战场,也是“护城河”。公司收购处置类不良资产债权市场占有率保持行业前列。2025年上半年,已实现收益16.9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0.8%。收购处置类不良资产债权余额约1906.33亿元,处置不良资产包129.41亿元。盘活纾困业务实现收入42.27亿元,同比增长65.5%,新增投放389.25亿元,同比增长43.6%。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纾困盘活业务余额为1512.5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9%。这些数据说明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韧性。 三是高质量的风险防范和化解。在存量上加强长龄包去化攻坚,加快存量风险项目处置,加大抵债和核销资产回现力度,向存量要效益;在增量上严控新增风险,持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有效提高投后精细化管理水平。 股权投资如何定位? 中信金融资产副总裁陈鹏君表示,公司股权业务上半年紧扣国家战略、立足主责主业,在积极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有效履行了金融资产管理逆周期调节和金融救助的功能定位。 一是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新质生产力,重点布局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紧紧抓住市场化债转股、实质性重组、纾困盘活等业务机遇,上半年在半导体、新材料等行业投放规模超50亿元,有力服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二是聚焦主业发挥独特功能作用。聚焦资产充足、业绩修复、价值重估、业务逻辑,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客户,结合“纾困救助”和“价值提升”两个维度。一方面围绕企业的破产重整、纾困等需求,发挥“输血”功能,帮助客户调整负债结构,摆脱经营困境,增强持续经营能力,恢复经营价值。另一方面围绕企业的提升经营能力、并购重组等需求,发挥“造血”功能,助力客户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经营质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围绕央国企改革挖掘机遇,赋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服务央企改革,在战略矿产资源、传统能源及先进制造、清洁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行业,挖掘优质公司战略布局调整、资产证券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产业并购重组等投资机会,助推企业提升中国竞争力,上半年落地了国网新源、攀钢矿业等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项目。 四是实现功能性与效益性均衡统一,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自加入中信集团以来,股权业务一直秉持“耐心资本”理念,积极培育公司稳定盈利点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了一批优质股权资产,进一步优化了资产结构,并在业务开展中积累了中国银行、光大银行、中国电力、昆仑能源等众多优质客户。 如何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 中信金融资产副总裁杨毅在谈到房地产领域风险时表示,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风险化解需求迫切。公司聚焦房地产领域风险化解,积极发挥逆周期调节和金融救助功能,服务“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的使命。 他表示,2022年以来,公司累计投放房地产纾困项目93个,总规模559亿元,累计实现保交房7.59万套,带动2630亿元货值项目复工复产,推动金融机构风险化解超过732亿元。具体来看: […]